40年前,当第一辆在国产桑塔纳诞生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原上海大众)工厂时,许多国外记者断言,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这次大众与上汽的合作或许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然而时光飞逝,时间来到2024年,与40年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上汽大众已成为中德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典范。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合资企业,上汽大众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蹒跚学步到与世界对话。40年前上汽大众开创性的确立了“合资造车”模式,通过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市场换技术”,中国车企获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与加工制造标准,而外国车企则打开了中国汽车市场,通过“合资造车”模式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如果完整观察中国现代汽车工业40年的发展,上汽大众应该是经典的企业样本。
40年与供应商共成长
1984年,也就是许海峰为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年,无数国人为之喝彩,证明了中国在体育竞技赛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当时中国的汽车产业却落后甚远,别说造车,那时候马路上的车都很少,中国汽车市场规模才近30余万辆,大部分车型以货车、拖拉机等生产工具为主,即使是硕果仅存的轿车也几乎都是公用车,私家车还难得一见。当时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国产轿车车型不仅规模小,还存在技术老旧等问题。就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悬挂”VW“车标并在车尾有着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合资轿车的先河。
“我这桑塔纳配件是进口的”,记得在小时候,经常在桑塔纳车主口中听到过这句话,虽然当时桑塔纳已经在上海生产,但国产化率极低。在1986年8月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就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桑塔纳国产化,但是截至1987年底,桑塔纳的横向国产化率只有12.6%,这与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协议规定的七年内至少要达到80%的时间进度相距甚远。
不仅位于上海安亭的厂房和主要生产设备没有建好,而且除了轮胎、喇叭等外,主要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外汇,还使中德双方发生矛盾和争吵,严重影响了上海大众的发展。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1987年夏表示:“如果3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上海大众就关门了结。”面对这样的挑战,上汽大众必须建立自己完善的零配件供应体系。
没有桑塔纳 就没有如今中国庞大的产业链
1987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桑塔纳轿车国产配套规划及工厂点的落实得以完成,供需双方签订了1438项合同,覆盖了配套项目的92.4%。在当时新近任命为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于会议期间发表了题为《提升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水平》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了关于轿车国产化的具体指标,并强调了桑塔纳国产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高质量标准,指出“桑塔纳的国产化要坚持高质量,不能‘瓜菜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唯有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水平,并建立独立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才是实现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提升的根本途径。
1988年,为促进桑塔纳汽车的国产化水平,“国产化基金”成立,根本性地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提出2.8万元利润,组建了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资助和扶持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供应商企业,以提升其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此外,还特别聘请了20余名资深的德国大众退休工程师,为零部件生产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技术指导。在严格遵循德国大众制定的“六道关口”质量控制标准下,实现了零部件国产化的100%合格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内本土的零配件制造商若欲成为上海大众的供应商,必须按照德国标准对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并通过相应的质量测试,方能获得正式的供应商资格。
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等院校、7家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了“桑塔纳共同体”。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众多零配件企业供应商实现了迅猛发展,并迅速扩展。桑塔纳的国产化不仅促进了该车型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为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上海大众确立了严格的德系生产制造标准。此外,它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完善和供应商体系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等企业都曾受益于桑塔纳共同体的全方位支持。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上汽大众的发展,对于整个亚普的一个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第一款塑料油箱国产化,就是从桑塔纳开始”。这些企业在此后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凭借出色的制造标准开始被国际市场认可,成功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零配件企业的实力。
在上汽大众与桑塔纳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显著提升至60.09%,超越了1987年设定的国产化率目标40%。随后,桑塔纳的国产化率经历了数次显著的提升,至1993年底,国产化率已达到80%,圆满实现了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协议中规定的七年国产化率达到80%的目标。至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已高达93%,实现了几乎完全的国产化。
上汽大众对于提升桑塔纳国产化率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满足自身需求,更为中国汽车工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它的成功同样为中国自主品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先生就曾表示,“与其说汽车是被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产业链的共同协作的结果。”
从桑塔纳到智能汽车 如何成为合资车企典范
如果说上汽大众的成立与桑塔纳的投产,为中国汽车工业揭开了新的篇章,那么进入21世纪后,上汽大众则逐渐成为了国内合资汽车企业的典范。无论是依据本土化的产品开发,还是与供应商携手并进的体系力等,都为其它合资车企树立了良好的范本。在下期文章中,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上汽大众40周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