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今年,用户花四五十万甚至八九十万,去买一个智能都谈不上的BBA新能源车。我认为这对家庭投资是不负责任的。”在4月18日的2023上海车展智己汽车展台沟通会上,智己汽车领导如此表示。智己汽车认为,在新一轮智能电动化方面,BBA现在提供的产品价值,跟包括智己在内的中国品牌已经不能相提并论。
智己汽车联席CEO 刘涛
从智己汽车领导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智己汽车产品,尤其是智能化水平的自信。在本次车展中,智己汽车发布了“AI4M智能战略”,通过这一战略,智己汽车将为用户创造颠覆性的智能场景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车展中,智己汽车品牌代言人汤唯也来到了智己汽车展台,在现场引起了不小的热度。
在展台活动结束后,有车智联受邀参加了2023上海车展智己汽车媒体沟通会,在会上,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智己汽车软件及用户多元触点主理人李微萌、智能驾驶主理人贺锦鹏向我们分享了更多有关智己汽车品牌的关键信息。
交付量单边上涨 未来规划4款车型陆续推出
目前智己汽车在售的有L7和LS7两款车型,其中LS7在今年2月刚刚上市,已在3月份开启交付。截至目前,LS7交付量呈现出单边上涨非常良好的态势,在4月第一周位居30万以上SUV第一名,目前已经在30万以上的细分市场站稳了脚跟。接下来随着产能不断提升,交付量也会进一步攀升。智己汽车今年全年的销售目标为45000台,官方很有信心能达成这一成绩。
至于在未来车型规划方面,智己汽车目前已经规划了4款车型,其中C车为第三款车型,定位为城市跨界SUV,在尺寸和价位上都将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而第四款车型D车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并将在智能座舱方面率先搭载高通8295芯片。相比于目前智己L7和LS7这两款车型建立品牌形象的作用,后续更加入门一点的C车和D车将会承担起提升智己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和销量的重任。
至于未来的第五款车型E车和第六款车型F车,则会选择另外一条技术路线来打造。因为在智己汽车看来,未来有可能实现两件事,一是智能化的进步和VMC这种智能化底盘的控制,可能会把整车的控制进一步集成;二是中央大脑+域控制器,将会进一步改变车身形态,自由度变得更大。所以,未来的E车一定是全新body style车型,可能会是类似于未来陆上行驶的太空舱,完全不会被今天的body style去定义、去分类。
BBA新能源车智能化大幅落后 中国品牌将令他们惊叹
在智己汽车看来,新一轮智能电动化方面,BBA现在提供的产品价值,与跟包括智己在内的中国品牌完全不能相比。“如果在今年,用户花四五十万甚至八九十万,去买一个智能都谈不上的BBA新能源车。我认为这对家庭投资是不负责任的。”智己汽车领导如此表示。
在本届上海车展中,中国智能电动车展台一定是BBA高管们的密集访问场所,他们会带着对中国智能电动车发展的震撼,向管理层汇报,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智能电动车变革,在自己品牌战略上要更多往新赛道投入。高层访问,核心目的是要以中国令人惊叹的发展,去说服车企投资方董事会、监事会高层,再反过来对标欧美的电动车发展。
本届上海车展现场,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很多外籍人士的身影,他们停留最多的展台,恰恰是很多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展台。在智己汽车看来,中国品牌会从两方面令他们惊叹。
第一会非常惊讶于中国品牌的速度,中国速度绝对是全球独一份,并且中国电动车成功不是在今天才成功,而是厚积薄发。中国品牌速度以智己汽车为例,智己汽车在软件迭代的速度上非常快,自L7交付开始,每两个月就有一个大的软件版本迭代,智己汽车内部团队基本上周度更新软件。
在智己汽车看来,软件层面的工作早期是靠天才,把Model、机制、算法、工厂建起来,后期的工作则多是累活,没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把算法1万字、1亿次迭代,不可能有好的体验。而中国恰恰具有很强的人才实力去支撑这些“累活”,中国一年有1000万左右的毕业大学生,其中350万是软件智能专业;而欧洲一年仅毕业50万大学生,其中只有3万是软件智能专业,仅从软件层面就能看出国外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差距。
第二会惊讶于创新的深度,例如此次车展中智己汽车发布的VMC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整车6大自由度。包括传统的ESP、ABS、空气悬挂、CDC自适应悬挂,都是划分好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今天的VMC要把这些都控制好,这才是真正底层的开发。某种意义上讲奔驰、宝马、奥迪也有这种规划,但是他们研发速度远比智己汽车在内的中国品牌慢。
与斑马合作始于智能座舱IM OS 基于Linux可打破物理层限制
最近有很多人关注到了智己汽车与斑马智行之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际上智己汽车和斑马智行合作早已展开,其中做智能座舱IM OS时就已经进行了深度合作,并且以后还有忘产生更深度的合作。
最近两年智己汽车与斑马智行的合作是中国唯二基于Linux的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为何选择基于Linux,在智己汽车看来它可以打破物理层限制,对于产品设计没有限制。IM OS 虽然看上去有3块屏,但是基于Linux,它的背后其实是一块画布。希望某个功能出现在哪块屏幕就可以出现在哪块屏幕,甚至希望一个功能可以出现在多个屏当中,也能够实现。例如智己的车机中,即使在中枢屏双指盲操,在驾驶屏上也可以看到。在发布会上,汤唯说可以双指盲操,盲操不是可以不看操作,而是可以精准操作,基于Linux研发的操作系统才能实现这一功能。
类似这样的跨域融合,在屏幕当中的融合,其它品牌也有可能实现,但是会对算力有很大损耗;但是智己汽车基于Linux研发的操作系统是天生的,因为背后就是一块画布。目前智己使用的高通8155芯片,整个屏幕分辨包含显示,功能并不少,但却是使用体验最丝滑柔顺的。同样使用8155芯片,即使别的品牌车内屏幕比智己少,智己车机的性能也会更好,这得益于斑马智行基于Linux的系统开发,并且这仅仅只是座舱界面的展现,同时整车的跨域融合也可以基于最底层的开源来实现。
智己汽车“三不”品牌态度 与汤唯共创而来
在本次车展上,作为智己汽车品牌代言人的汤唯参与到了智己汽车发布会之中。实际上,有很多人是比较惊讶于智己汽车与汤唯的合作的,但是在智己汽车看来,两者直接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智己汽车认为,如果选择一个流量明星作为代言人的话,会很没有深度,代表不了智己品牌。智己汽车品牌态度的表达,三个“不”(不设限、不妥协、不随流),就是由智己汽车和汤唯一起共创而来,这一品牌态度很多人都很认可。
第一,不设限,汤唯的角色非常多元,可以驾驭各种各样角色。智能电动车作为各种各样不同角色的Mate,可以带用户从A点到B点,也可以帮用户订酒店、订机票,甚至还能带用户一览无余地观赏上海的“三件套”;当然,也能够让用户中午累的时候在零重力座椅上休息一下,得到真正的放松。
第二,不妥协,汤唯对车的要求极高。在她决定选择智己之前,研究了智己很长时间,也问了很多问题,而且她的思考很有高度,不仅知道车的功能,还会问电池怎么回收,会问智己是不是真正对节能减排、碳中和有帮助。
第三,不随流。汤唯的角色、个性绝对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轻易赶时髦,就像智己不会轻易堆硬件一样,智己用30Tops算力就可以做出最好的IM AD Pilot。甚至,智己用两个激光雷达和254Tops算力的Orin,就能够做出超过其它品牌3个激光雷达加500Tops以上算力的NOA。在智己汽车领导看来,“这是我们的自信和能力。这不是靠堆砌,不是靠Follow别人一个方案,那基本是死路。我们真的是有重写过65%的底层软件,才有底气说硬件能力和软件的充分融合,深层次打通才是唯一的解。”
整车运动控制与IM GO! 智己创新战略基于此落地
对于自主汽车品牌来说,创新无疑是品牌能否活下去的关键因素。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智己汽车目前两款在售车型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其中L7是“智能世界的驾控天花板”;而LS7则具有超级大穹顶和全明星驾控底盘。这两款车的定位非常清楚,坚持极致的驾控,是智己汽车对于底盘的理解、对于机械素质的理解,因为体验可以OTA,但生命不能OTA,因此无论是C车、D车、E车、F车,智己汽车都会一直坚持这一点。
至于智己汽车整体的创新战略,有两个非常大的落地方向。第一就是整车运动控制,基于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底盘,未来6个自由度的全能型操控,这方面的体验智己汽车致力于做到全行业最佳,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
另外一个板块是“IM GO!”,像此次车展中发布的AI4M,能够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这些能力跨域打通,真正把智能化的能力像人一样,赋能整车。其中的逻辑是:以前的视觉系统主要用于智驾,通过调度摄像头,做到更好的智能驾驶或更高阶的辅助能力,但现在整车智能已经在向类人性的真正智慧生命体发展。原来主要用于智驾的摄像头,今天既要服务于智舱、安全,也要服务于智能驾驶。
摄像头可以录视频,除了保证智能驾驶能实现无保护左转,同时要把这一帧的视觉透传到另外一个计算域,这个计算域通过AI能力,把盲区里有危险的元素识别出来。所以,智己在A屏上呈现的视频,不是简单地复现出来,而是通过视觉能力把里面的物体一般障碍物,也包括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全部检测出来,让出行没有危险地轻松通过。系统不但能感知,还会将有风险的元素高亮显示出来,甚至是带有声光电的提醒,带给用户更有颠覆性的场景体验。
实际上这些视觉的拓展仅是一个应用层的运用,智己还会拓展至其它各个域。比如行驶过程中提前识别地面减速带的距离、角度、长度等,让CDC等提前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更舒适的驾驶感觉。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智己汽车的优势也是中国品牌的优势,在科技智能化层面更早的布局,更快的迭代创新速度,这些都是外国车企所望尘莫及的,这些优势将促使中国汽车品牌在新时代,有望对于外国车企实现超越。当然,我们更喜欢像智己汽车这样的中国车企再多一点,这样中国汽车行业才会在新时代进入更快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