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那位立场最为坚定、坚决反对与华为携手的汽车制造商巨头,终究还是踏上了与华为合作的征途。最新资讯显示,上汽集团即将成为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系统中的全新合作伙伴,其注册商标预示着新品牌的诞生——“尚界”,这不仅标志着“第五界”的诞生,也紧随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进一步壮大了鸿蒙智行的家族。
这一转折出乎业界的广泛预期。尽管有关双方携手的传闻早已在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但上汽选择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作为合作路径,还是令人大跌眼镜。这一模式赋予了华为极大的话语权,与外界普遍猜测的上汽会选择较为浅层次的供应商合作模式大相径庭。要知道,当初那番关于“灵魂”归属的论断,正是出自上汽前任董事长之口,他曾坚决反对将企业的“灵魂”交予第三方。
这一抉择也打破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经的承诺。就在一年前,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高层论坛上明确表示,鉴于资源和人力的限制,鸿蒙智行不会推出所谓的“第五界”。然而,世事难料,“第五界”的到来势必将对现有的“四界”、合作车企以及竞争对手产生深远的影响。尚界的首款车型基于上汽飞凡的既有产品开发,定位年轻市场,价格区间锁定在17万至25万元之间,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届时无疑将再次掀起一场激烈的竞争风暴。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此举标志着华为几乎已经赢得了所有国有汽车制造商的信任与拥抱,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都纷纷投入了华为的怀抱。这一转变,无疑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三年历程。
时光回溯至2021年6月30日,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上,面对股民关于自动驾驶领域合作的提问,时任上汽董事长的陈虹明确表示,无法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他担忧的是,一旦采用华为的全套解决方案,华为将成为主导,而上汽则沦为附庸。这一“灵魂论”的提出,一时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当时,唯一被认为将“灵魂”交给华为的车企是重庆小康(后更名为赛力斯),而它的日子确实过得并不如意。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令人措手不及。半年后,赛力斯与华为携手推出了全新品牌问界,并在同月发布了首款车型问界M5。从设计、定义、功能到营销,华为团队都深度参与其中,这无疑是华为主导的“第一界”的首款力作。尽管当时还处于预热阶段,尚未产生大量的交付数据,但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悄然转动。
三年后的今天,上汽与赛力斯的境遇已然是天壤之别。从市值来看,上汽集团艰难地维持在2000亿元的关口,而赛力斯则从150亿元飙升,逼近2000亿大关;从销量来看,上汽整体下滑了上百万辆,而赛力斯整体销量逼近50万辆,其中与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贡献了绝大部分的销量。
随着前任董事长的退休,上汽不仅输给了比亚迪,失去了保持了18年的“车企一哥”宝座,其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发展也迟迟未见起色。曾经喧嚣一时的“灵魂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传闻却愈演愈烈。
然而,上汽最终选择与华为推出“第五界”,还是出乎了市场的预料。此前,有关上汽与华为合作的传闻中,华为将深度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和渠道销售等环节,虽然与鸿蒙智行模式颇为相似,但名义上并未被明确为鸿蒙智行模式。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至少有两方面的证据可以佐证。一是早先,华为与广汽再度携手合作时,针对外界关于“第五界”的猜测,双方均公开予以否认。尤其是余承东曾明确表示,由于资源和人力的限制,鸿蒙智行不会推出“第五界”。二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独立为引望后,致力于打造超级供应商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并行。为这一模式公开站台的是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其地位甚至高于掌管鸿蒙智行的余承东。引望广邀车企入股,以解决“灵魂论”的争议。不仅长安阿维塔入股,就连并非同一阵营的赛力斯也斥资115亿元入股,这被视为华为与外部车企合作的主流模式。
甚至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华为车BU还在与上汽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上汽方面甚至为此多次派人前往深圳。彼时,双方的谈判方向与华为、广汽之间的合作模式颇为相似,但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如果最终证实上汽选择了与余承东携手,投向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那么只能说上汽已经彻底摒弃了“灵魂论”。或许他们已经悟出了一个道理,正如汽车行业广为流传的段子所言:与华为的合作若不彻底,便等同于彻底错过了华为。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对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车企做出了“3+3+3+3”的预言。这其中包括3家央企: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3家民营企业:比亚迪、吉利、长城;以及3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如今回望,这一预言虽然并未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但其中掉队最为严重的无疑是3家央企和3家地方国企。
此前有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三家央企的存在感颇为微弱。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的占有率分别仅为2.5%、5.5%和5.1%。面对新能源时代的挑战,如何从合资时代顺利过渡并跟上步伐,成为了这些央国企共同面临的难题。而他们的解决思路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与华为的合作。
央企与华为的合作步伐更为迅速。早在2023年10月24日,一汽解放就与华为在华为深圳坂田基地签署了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涵盖了AI、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等领域。2024年初,一汽解放在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与华为合作的自动驾驶产品将应用于L4低速场景,目前正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年底实现量产。
2023年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内容,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合作不仅将进一步巩固长安汽车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将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有望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汽与华为的携手,无疑为这一趋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谁能够把握住机遇,谁就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而上汽与华为的这次合作,无疑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未来,他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为近期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它计划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精髓与核心资源,注入一家新成立的企业中。长安汽车及其关联实体将对该企业进行投资,并与华为携手共谋其未来的发展蓝图。这家新兴的合资企业,便是今日我们所知的引望公司,而与华为携手并进的新能源自创品牌,便是阿维塔。
时光流转至2024年3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在面对记者的镜头时透露,东风正携手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入股华为车BU的进程,并坚定地表达了他们不会偏离智选车道路的决心。目前,与华为合作最为紧密的车型,非岚图梦想家莫属。这款MPV车型,被誉为全球首款集成了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与鸿蒙智能座舱的杰作。
至此,三大汽车央企巨头已经齐聚华为麾下,他们选择的主要合作路径,便是华为引望所代表的超级供应商模式。这一模式,仿佛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相较于央企们的步调一致,地方汽车国企与华为的合作历程则显得曲折多变。而在这场合作的序章中,率先登台的并非上述三家车企,而是来自安徽的奇瑞。奇瑞与华为的合作,从一开始便锁定了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在2023年,继问界之后,奇瑞推出了“第二界”品牌——智界,并先后亮相了智界S7和智界R7两款车型。其中,智界R7更是以其卓越的纯电性能,成为了“四界”中纯电车型的佼佼者。
随后,北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同样选择了鸿蒙智行智选车的道路,与华为联袂推出了“第三界”品牌——享界。享界的表现,甚至赢得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高度赞誉。他曾风趣地表示,自己在享界S9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睡眠体验,这远胜于他之前乘坐的迈巴赫。
紧接着,又是来自安徽的江淮汽车,携手华为推出了“第四界”品牌——尊界。尊界的首款车型尊界S800,售价高达百万,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劳斯莱斯。这不仅彰显了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更展现了他们对于高端市场的雄心壮志。
在“四界”之后,原本态度摇摆不定的广汽终于坐不住了。早在2021年,广汽埃安便选择了AH8车型进行华为HI模式的试点。然而,到了2023年3月,广汽却突然宣布该项目转为自主开发,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这一决定,无疑让业界为之震惊。但半年后,广汽又与华为签署了数字化战略合作备忘录。再过一年,到了2024年9月,广汽传祺的全新概念车1 Concept终于正式发布。这款新车搭载了华为的鸿蒙座舱和乾崑智能驾驶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量产车型。这一转折,无疑让广汽与华为的合作重新焕发了生机。
回顾2021年,这一年无疑是众多车企命运的转折点。那些毅然决然选择“投华”的车企,如今大多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敢于第一个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更是成为了眼下的最大赢家。然而,相较于其他几个地方国企兄弟,广汽并没有完全追随鸿蒙智行智选车的模式。这一选择,也让广汽的日子变得更为艰难。其销量创下了近5年的新低,与上汽一同陷入了困境。而其他几家已经量产“华为车”的车企,如智界、岚图梦想家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汽车央企们之所以没有选择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或入股引望,而是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或许与他们的国有属性更为强烈有关。相比之下,地方国企在业绩增长、税收贡献和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动机更为迫切。因此,选择智选车模式所带来的收益,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更为诱人。这或许也是上汽最终决定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关键所在。
随着上汽的彻底“投华”,可以说汽车行业的国家队已经集体会师华为。国家队的未来表现如何,华为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尚界,谁又会是最害怕的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上汽此次与华为合作的车型来自旗下曾经被边缘化的子品牌——飞凡。飞凡原本是上汽荣威独立出来的新能源自主品牌,承载着上汽对于新能源市场的厚望。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飞凡却逐渐失去了光芒。此次与华为的合作,对于飞凡来说无疑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回顾上汽在新能源自主品牌上的布局,除了飞凡之外,还有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品牌——智己。智己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其背后站着阿里、张江高科等一众金主爸爸。然而,在销量压力下,智己却选择了大降价策略,这不仅没有提升其销量,反而导致了飞凡销量的崩盘。2024年1月,飞凡汽车传出“智驾团队或全员被裁”的消息,随后其地位继续降级,回归荣威“一体化运作”。这一系列的变故,无疑让飞凡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上汽既然已经彻底“投华”,为何没有选择更具门面担当的智己呢?这或许与智己近年来的表现有关。尽管2024年智己的销量有所增长,但相较于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的期待来说,这样的成绩显然还不够亮眼。因此,如果飞凡与华为的合作能够取得成功,那么智己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向外看,或许有人会说这华为第五界尚界会不会是用来阻击小米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红海中,小米作为新兴势力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即将发布的中大型SUV车型YU7更是被寄予厚望。然而,从车型和定价来看,原本由智界担任阻击小米SU7的任务却并未成功。即便有余承东的亲自站台和力挺,智界的表现也并未达到业界的预期。
如今,小米YU7即将发布,而尚界却要在年底才能亮相。面对这样的时间差和市场竞争态势,尚界想要阻击小米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何况之前有车企在小米SU7发布前连发好几款车也未能成功阻击。因此,尚界对小米的胜率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最后来看看尚界对原先华为四界的冲击。尚界定位年轻化市场,售价在17万-25万元之间。这一价格区间与智界和问界M5相近。考虑到问界M5并非问界的主力销售车型,那么智界无疑是最有可能被尚界拉下马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汽加入华为四界或许并非余承东所主导。毕竟,余承东曾为智界S7的发布多次站台力挺。如果尚界的出现真的会对智界造成冲击,那么余承东的态度或许会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上汽的加入无疑为华为四界带来了新的变量和挑战。未来谁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智界S7的盛大发布,迎来了余承东的亲自站台,于首批新车交付之际,他不吝言辞地赞誉此车“性价比卓越,堪称翘楚”。而对于智界R7,余承东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与新Model Y的较量中,依然保持着明显的先发优势。
鸿蒙智行的官方捷报传来,智界R7在上市短短百日内,大定订单量已激增至58000余台,稳固了市场地位。此时,不禁让人猜想,余承东是否会再次为智界寻觅新的竞逐对象,自我设限,提升挑战难度?或许,连余承东自己也未曾预料到,第五界的到来竟如此迅疾,毕竟“四界”的格局已略显繁复,再扩圈层,无疑将步入同质化的雷区。
在此之前,财新的报道已预示着车BU的独立,即引望的诞生,标志着车BU与鸿蒙智行(此前的“四界”)正式转变为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伴随这一变革,人事调整也随之而来,徐直军或将出任董事长一职,而靳玉志则继续稳坐CEO宝座。这意味着余承东对车BU的掌控力将不复存在。
同时,华为汽车业务将围绕鸿蒙智行与引望两大核心展开布局。据华为终端内部人士透露,有观点认为,车BU一旦拆分,随着合作车企的增多,鸿蒙智行的差异化优势或将被削弱。原本期待引望能加速吸引合作伙伴,未曾想,鸿蒙智行也面临被迫扩界的境地,余承东精心构建的“四界”体系,其光芒正逐渐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