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中国实现电动化转型成功的六大因素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4-01 19:47:19

中国不仅正在引领电动出行变革,更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这场转型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政策

中国电动化转型的基础源于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20 多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这也是中国相较于其他市场的显著优势。

中国的政策兼顾激励与约束,其中包括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丰厚的财政补贴,使每辆车的购置成本降低数千欧元,也包括对燃油车实施如以车牌号为基础的限行政策(例如北京早在 2008 年就开始对燃油车实行每周一天的限行政策)。

国家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成为消费者信任电动化转型的基础。

image.png

产品多样性

无论是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还是增程式电动车(EREV),都能平等享受国家补贴。

纯电动车型更受城市居民青睐,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占比超过 40%)则更倾向于混动车型,包括增程式电动汽车。

增程式电动汽车配有小型燃油发电机为电池充电,一次充电可实现超过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通过同时对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型加以支持,中国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对大城市以外居民的吸引力,也吸引了尚未准备购买纯电动车型的用户群体选择新能源出行。

基础设施

作为推动电动车出行普及率的关键因素,充电基础设施自政策启动之初便被纳入整体规划。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累计充电桩数量达 360 万个(占全球总量的 70%!)。这一成果离不开政府、车企、初创企业等多方力量的有效协同。

庞大的充电网络从超大型城市延伸到高速公路、再到小型城镇,让电动汽车无论在城市通勤还是长途出行中都更加便捷。

广泛部署的快充设施,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用车成本

除了购车补贴、置换补贴外,规模效应和电价优势也显著降低了电动汽车的成本。

在中国,使用公共充电站补能,每百公里成本仅为约1.5欧元。而在德国,这个数字约为9欧元,是中国的6倍。与此同时,燃油车在德国的平均能耗成本约为 11 欧元/百公里,在中国则是 6.5 欧元,是充电成本的 4 倍以上。

因此,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购置成本上更具优势,日常使用成本也远低于燃油车。这也增强了消费者对电动化转型的信心,并鼓励更多人选择电动出行。

创新驱动

在明确政策框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汽车企业把握了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全新增长机遇,加大电动化研发投入。

在中国全面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支撑下,中国车企能够实现电动汽车创新成果的快速商业化,并将丰富的技术应用于庞大且多元的本土市场中。

这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尤其是电池和电气架构),更关键的是在软件领域,中国企业发展迅速。

这一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为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创新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费者

中国新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仅为 34 岁,而在欧洲,新车客户平均比中国年长20岁以上。

年轻客户对科技充满热情,也更愿意使用最前沿的创新技术。例如,在欧洲仍有大量用户偏好传统物理按键,而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语音控制这样的交互方式。

这种对创新的热情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抱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这些经验对欧洲有哪些启示?

重大的长期产业转型离不开稳定的政策支持!对于电动化发展同样如此。唯有全方位提供长期、可靠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建立起公众对未来电动出行的信心,这一点十分必要。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惠的电价,这是推动电动出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此外,同步对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提供资金支持,也将在转型的过渡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帮助部分因自身条件限制或对电动出行仍有疑虑的用户群体逐步迈向电动出行时代。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