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作为智驾工程师,我想谈谈小米SU7事故背后的技术风险与警示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4-02 10:06:02

这次事故让我深刻意识到,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与用户安全认知的鸿沟正在扩大。抛开事故细节,我想从技术视角谈谈当前智驾系统的核心风险,并呼吁大家理性看待技术边界。

1. 感知系统的能力边界

探测距离与环境的矛盾: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的视觉方案的感知能力小于激光雷达方案,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探测能力还会进一步下降。

不要迷信“全场景”宣传:车企常以理想工况展示功能,但现实路况复杂多变。

夜间/雨雾天慎用智驾:感知能力受限时,驾驶员需提前接管。

1743559300345.png

2. 人机交互设计的缺陷

接管时间的“伪命题”:系统预警后,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极短(本次事故仅1秒)。即便接管,人类从认知到操作的延迟可能超过系统预设的“安全窗口”。

风险提示的隐蔽性:车企常将免责条款和系统限制藏在用户手册角落,而营销中却强调零接管,解放双手,导致用户误判风险。

保持手、眼在控: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手离方向盘超5秒即触发警报,提车时务必了解智驾功能的具体限制场景。

3. 车企的宣传陷阱与责任逃避

过度营销的导致认知误导:车企用“行业第一梯队”“零接管”等话术营造技术成熟的假象,甚至拍摄驾驶员脱手操作的宣传片,间接鼓励危险行为。

警惕“顶配演示,低配交付”:购车前务必确认车型的实际智驾硬件方案。

责任划分的灰色地带:即便系统未及时响应,法律仍认定驾驶员负全责。

4. 给广大用户的建议

明确“辅助≠替代”:智驾是降低疲劳的工具,而非自动驾驶。

预判系统短板:施工区、匝道、夜间等场景主动接管,避免依赖系统决策。

熟悉应急机制,学习机械门把手位置(部分电车碰撞后电子锁失效);

车内常备破窗工具,电池起火后逃生时间仅约30秒。

写在最后

技术永远在迭代,但生命没有容错率。车企应停止“军备竞赛式”营销,回归安全本质;用户需时刻谨记:方向盘在自己手中,责任也在自己肩上。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