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

奔驰2024财报如一面明镜 映射出深层次“豪华”造车价值理念

来源 : 有车智联
刘新伟
发表 :  2025-02-26 15:26:22

2月20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成为首个公布财报的豪华汽车制造商。报告显示,2024年奔驰的营业收入高达1456亿欧元,集团税前利润达到136亿欧元,净流动资产则为314亿欧元。

599fa791fc3c4ea492c2a02890f8c598.png

根据奔驰公司发布的2024年地区收入报告,可以看出奔驰在2024年面临全球区域市场的波动。尽管如此,奔驰在支付了超过100亿欧元的股息和回购股票之后,其现金流依然保持强劲。奔驰的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达到了92亿欧元,这充分展示了其财务的强韧性。此外,奔驰的现金转化率(CCR)极高,为集团的资金稳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奔驰的财务状况,公众意见不一,而中国作为奔驰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单一市场,自然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有评论称奔驰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公允。对于奔驰,无论是外界的过度赞誉还是批评,都缺乏客观性,更应以同理心审视其财务报告。在豪华车市场整体消费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奔驰的财务报告犹如一面映射行业问题的镜子。

中国豪华车消费疲态尽显于奔驰销量之中

2024年,奔驰向中国客户交付了71.4万辆新车,实现了231亿欧元的营收。观察奔驰在全球的营收和销量数据,可以看出2024年奔驰在国际市场面临了复杂的局面。鉴于中国市场的庞大销售量和奔驰在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成绩对奔驰全球营收的影响尤为显著。

9004640391a36ace4a95e20109a939a1.png

在2024年,众多汽车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豪华品牌市场更为敏感。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O)Harald Wilhelm明确指出,从奔驰的财报数据来看,不同价位的市场表现各异,其中15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市场和80万元的高端市场表现尤为显著。这表明豪华市场的需求正在进一步细分,不同价位和功能需求的市场呈现出各异的发展趋势。奔驰的财报表现,堪称豪华汽车行业的晴雨表。

作为豪华车品牌之一的奔驰,其市场波动绝非孤立的企业行为,外界应从宏观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并可参照同期奢侈品市场的表现以获得更全面的洞察。

11d7e60743115acee93058fe599f4d70.png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预计将下滑18%至20%,而2025年的市场表现预计将与2024年持平。这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信心的缺失。在2024年前三季度,LVMH集团在亚洲市场(包括中国)的有机收入下降了12%,成为唯一出现下降的市场。Gucci的母公司开云集团最新财报显示,Gucci的全年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3%,直接导致集团整体利润大幅下降62%。开云集团明确指出,Gucci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市场的消费疲软、品牌转型调整未达预期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若将奔驰与奢侈品消费联系起来看,这不仅反映了奔驰个体企业的情况,更是大环境中的一个缩影。

与高端奢侈品市场消费的低迷态势形成鲜明对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的人民币储蓄总额已攀升至151.25万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4.26万亿元,增幅达6.3%。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正稳步提升,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储蓄而非用于消费。透过奔驰汽车销量的波动情况,我们不难窥见当前我国消费动力的不足之处。

236489a6c9eba7152f68f49d18ad000a.png

中国市场作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其销量占奔驰总体超三分之一。在奔驰财报会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CEO)康林松明确强调,中国市场竞争对手强大令人敬畏,中国必须是奔驰的第二故乡。奔驰不畏惧竞争,并且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65c16e779d6bbdc2ab201d5301db37fa.png

在生产领域,奔驰的北京顺义工厂是其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在研发领域,奔驰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团队人数已超过2000人,中国已成为奔驰在德国本土之外研发覆盖最广的基地。过去十年间,奔驰与合作伙伴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近五年内,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5亿元,累计纳税总额达370亿元。至2024年9月,奔驰宣布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逾140亿元,以进一步强化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产品线。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奔驰不仅是一家跨国公司,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在审视奔驰2024年的财务报告时,我们不应持旁观者态度,而应从行业内的共情视角深入理解。奔驰实际上映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侧面。

不参与价格竞争 7款车型专为国内市场打造

在奔驰2024年财报发布会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CEO)康林松、集团首席财务官(CFO)Harald Wilhelm、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负责研发和采购的薛夫铭(Markus Schafer)等核心成员悉数到场。

5c92ba8b9f048edb12cc9ad65a3335d8.png

在这三位高管的讲话中,中国市场占据了大篇幅。康林松直言,中国市场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去讨论,他指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当前的经济活力、消费情绪相对疫情前有所减弱。薛夫铭更是在财报发布会现场的PPT上用了中文“卷”字。他表示“描述当前中国竞争的一个词是‘卷’,这指的是‘内卷’,意味着某种东西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再进化。资源是有限的,令本地友商做出非理性决策,但这些努力几乎没有回报,我们不打算卷入这种往下走的循环中。”对此康林松也指出,“奔驰将为了在中国的地位而战,但不会去做疯狂的事情,比如为了保护某些细分市场销量而开始降价促销。”

1740464731378453.jpg

奔驰常常被行业拿来对标,这已经成为行业的惯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就在不久前指出,“有很多品牌在新车发布会上,将奔驰的车型作为对标和对比的对象。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不排斥也不畏惧被对标和被对比。因为,每一次对标对于我们来说都强化了奔驰的豪华认知和江湖地位。”

在奔驰成为行业标准这一普遍现象的背景下,部分车企开始对奔驰抱有不良意图,通过错误的比较手段贬低竞争对手,甚至蓄意进行负面宣传,严重扰乱了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与某些中国汽车企业坚持要将奔驰拉下神坛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奔驰的三位高级管理人员在强调中国市场重要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切敬意。奔驰计划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深化本地化战略,更多地将中国视为其研发的核心基地,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创新潜力。薛夫铭表示,中国拥有奔驰在德国之外最广泛的研发网络,基于20多年的本土研发经验,奔驰正与本土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正致力于实现更快创新,包括促进本地化能力。

与传统车企间的竞争格局迥异,当前车市正弥漫着创新与机遇的浓厚氛围。这实质上是车企与新兴跨界造车势力之间的一场较量。新企业的涌现无疑为行业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破坏现有秩序的现象亦不容忽视。我们应以建设性的视角审视这些创新举措。不可否认,小米、华为等企业在汽车智能化及软硬件创新领域发挥了显著的加速作用,但同样需警惕它们可能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影响,尤其在工业制造体系方面。部分企业将汽车过度消费化的趋势,并非总是积极正面的。正如昔日新造车势力对汽车的过度资本化所引发的行业混乱,教训深刻。

在整场发布会上,“中国市场”成为频频提及的热门词汇。奔驰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态势,展现出毫不畏惧的姿态,并明确计划持续加大投资力度。鉴于此,奔驰郑重宣布将启动史无前例的产品科技强力攻势,同时亦将致力于降低成本与提升运营效率。

9defdc5355f427ef5c0cbeb13f896b92.png

根据规划,自2025年起,奔驰将全面启动产品系列更新。届时,全新的CLA车型将引领潮流风尚。至2026年,经过全新升级的S级轿车,凭借其创新设计和先进技术,将重新定义豪华车标准。与此同时,多款AMG车型也将陆续亮相。奔驰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出36款全新车型,全面覆盖各个细分市场。在这一系列新产品中,奔驰将采用全新的家族设计风格,为旗下车型赋予更鲜明的辨识度和现代感。此外,AI等前沿科技将深度融入,重塑智能出行体验。奔驰还致力于在2027年之前,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30%,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

2f0ab16b1ccc38a0007b815b76c6fe08.png

作为全球战略攻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奔驰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向中国市场推出7款定制车型,涵盖多个细分市场和不同驱动类型。即将在今年面市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将搭载奔驰自主研发的MB.OS操作系统,并率先实现端到端的“无图”L2++全场景高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此举标志着奔驰将大规模投资于制造产业链和研发成本,并致力于将整个体系引入中国市场。

在2025年,奔驰计划在“奔驰标准”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展其“油电同智”的产品线,为中国市场推出超过10款全新或升级车型。为更好地契合本土市场需求,奔驰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新的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系统和供应商网络的优势。

奔驰首席财务官(CFO)Harald Wilhelm表示,2024年北京奔驰销售回报率达到15%,这是非常健康的表现。通常情况下,主流汽车生产商的销售利润率多在5%至10%之间,而那些专注于中低端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的品牌,其利润率往往更低。相比之下,宝马、奥迪等品牌的销售利润率通常维持在8%至12%的水平。这表明,在消费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北京奔驰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销售利润率,这不仅凸显了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也为未来的增长注入了强大信心。

北京奔驰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维持两位数的利润率。为实现这一目标,奔驰计划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行全面的成本削减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将材料成本降低超过10%,进一步提升本土化和技术创新的效率。同时,奔驰还计划减少变动生产成本,并将固定成本降低20%以上。

同时,在经销商层面,奔驰正密切关注销售网络的演变,旨在提升效率,并使销售网络更契合市场需求。目前,GLE的本地化生产为降低成本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在中国,成本优势尤为显著。此外,奔驰在研发领域也积极把握机遇,力求减少开发成本。

奔驰现金转化率高 自由现金流达92亿欧元

“2024年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极具挑战性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了稳健的业绩表现。”这是康林松对奔驰2024年财报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与奔驰稳健且充沛的现金流密切相关。

7d25281e17c6ead6bbfcc8bdc81be27d.png

根据财务报告,奔驰集团在2024年的收入达1456亿欧元,税前利润约为137亿欧元。此外,得益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业务的现金转换率(CCR)表现强劲,集团工业业务的自由现金流实现了92亿欧元。工业业务的净流动资产为314亿欧元,较2023年略有提升。

现金转换比率(CCR)是衡量企业资金健康状况和灵活性的关键指标,它与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占用情况紧密相连。高CCR值表明奔驰在资金流动性方面表现卓越,资金运用效率极高,能够更高效地将经营所得收入转化为现金,为企业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CCR的高水平不仅凸显了奔驰资金体系的优势,还显著增强了公司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诸如需求突变、成本激增等不利条件下,奔驰凭借高CCR能够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迅速调配资金,确保业务的平稳运行。

正是基于坚实的财务基础,奔驰公司果断作出了一项关键性决策,计划在24个月内回购不超过50亿欧元(不含手续费)的股票。此举不仅向市场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还有助于提升股东价值,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奔驰的信赖。再加上之前92亿欧元的现金流,奔驰的工业自有现金流已超出2023年的最高预期113亿欧元。这为奔驰未来的研发投资奠定了充裕的资金基础。

91a2fbbfa2d174e17e3c87debb96ccfe.png

根据财报数据,奔驰在2024年的全球研发投入高达97亿欧元。以蔚来目前每个季度约30亿的研发支出计算,奔驰一年的研发投入相当于蔚来的6.14倍,小米的3.07倍。奔驰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据透露,今年的研发投资将达到峰值,同时奔驰将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2024年,奔驰宣布与北汽集团和福建汽车集团展开合作,在中国投资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其中100亿元用于乘用车业务,40亿元用于轻型商务车业务。奔驰将推动两大全新平台和多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车型投产,包括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以及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此外,奔驰决定投资7500万美元于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计划在至少四款车型上应用Momenta的软件,使其成为奔驰在中国选择的首家关键技术主要供应商。奔驰与宝马共同打造的高端超充品牌逸安启,首批超充站已在北京等地启动运营,预计到2026年底,中国将建设至少1000座超级充电站。

在研发领域,中国研发团队正逐步在全球奔驰研发项目中发挥领导作用。例如,全球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的开发任务已由中国研发团队承担,他们仅用18个月便完成了软件开发。此外,该团队还负责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电池组以及车载操作系统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的研发。

f5deffd8910a125d53e684b4043493df.png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明显可以看出奔驰正积极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充分展现了奔驰跨越经济周期的雄厚实力。事实上,奔驰早在2020年就已彰显出这种前瞻性布局。当时,奔驰宣布将超过75%的投资重点集中在“高端豪华”和“核心豪华”两大关键市场,并设定明确目标:到2026年,高端车型的销售比例相较于2019年将提升约60%。与此同时,奔驰还制定了一系列综合策略,涵盖品牌管理优化、电动化进程推进以及销售渠道改善等多个方面。

审视奔驰2024年的财务报告,我们不应仅停留在数字表面的波动,而应秉持远见卓识的视野、冷静客观的分析和全局性的视角。实际上,奔驰在2024年所经历的波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全球汽车产业,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动态紧密相连。作为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奔驰位于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堪称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其财务状况、战略规划及市场趋势,均深刻揭示了汽车产业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轨迹。奔驰所采取的市场应对策略、视野与观点,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责任编辑 : 刘新伟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