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特斯拉FSD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消息在汽车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2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官方正式宣布,分批次为车主推送2024.45.32.12软件更新,包括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驾驶室摄像头和地图包版本更新CN-2025.8-15218。
根据特斯拉官方网站提供的公开信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套件中包含FSD驾驶套件,这一套件被誉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市场,其售价定为6.4万元,涵盖了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变道等多项先进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FSD功能曾被直接译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全球汽车媒体联系了特斯拉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明确表示,此次软件更新的功能与美国版FSD功能并不一致。这也意味着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满血版”FSD仍在持续进行测试和优化。
尽管此前因监管及其他因素的干扰,特斯拉的FSD在中国的推出屡次遭遇延期,但此次以“低姿态”方式推出FSD功能,无疑是特斯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极有可能成为激发国内智能驾驶市场活力的“新引擎”。
那么,被视为特斯拉“杀手锏”的FSD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究竟是否意味着驾驶领域的“狼”已然降临?它又将对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根据证券机构的研究报告,特斯拉的FSD相较于国内流行的智驾方案,在驾驶体验方面显得更为流畅和自然。其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硬件和软件算法两个方面,均展现出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和独特性。
在硬件层面,特斯拉的FSD系统完全依赖于视觉技术,通过摄像头捕捉图像信息,并借助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相较之下,国内主流的智能驾驶系统则更倾向于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整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及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相互补充优势与不足,从而显著提升感知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模型构建方面,FSD采用了前沿的端到端神经网络结构,实现了从图像输入到车辆控制输出的直接转换,有效模仿了人类的驾驶决策过程。然而,业界专家指出,尽管国内部分汽车制造商已宣称采用端到端技术,但与特斯拉FSD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以自动驾驶的有效视频片段数据为例,特斯拉拥有超过1000万个有效视频片段数据,而国内企业的相关数据却不足一百万个。
此外,特斯拉的计算能力已高达100 eflops,其由D1芯片、训练模块及超级计算机Dojo等组成的先进系统为FSD提供了坚实的计算支撑。相较之下,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平均计算能力仅为3 eflops,华为的计算能力为7.5 eflops,与特斯拉相比差距显著。正是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海量数据,特斯拉得以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纯视觉方案。
从数据对比的角度来看,FSD在竞争中显然占据了显著优势。然而,众多行业专家也指出,此次推出的“阉割版”FSD并不会对国内汽车制造商构成压倒性的冲击,甚至不太可能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指出,在将FSD技术引入中国过程中,他们面临一项关键的监管挑战。具体而言,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特斯拉将训练视频数据传输至境外,而美国政府的限制也阻碍了特斯拉在中国利用先进的GPU进行必要的计算训练。因此,特斯拉FSD技术的核心优势——基于数据算法的特性,在中国市场难以通过持续实践和数据积累来逐步提升功能,也无法构建适应中国复杂路况的数据训练系统。
此外,FSD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一直饱受业界质疑。部分海外车主曾指出,FSD对光线条件极为敏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状况下,其性能表现会显著衰退。在某些特定情境中,FSD甚至可能无法识别“no turn on red”等特定交通标志。
关键在于,中国的道路状况相较于美国更为错综复杂。从常见的强行并线、电动自行车的高密度分布,到公交车专用道等特有的交通法规,FSD必须依赖大量本地数据进行调整和改进,其在中国的性能也将面临严峻挑战。此前,某新兴汽车品牌自动驾驶部门的负责人指出,中国非机动车道的缺乏问题尤为严重。以广州市中心为例,大约30%的道路缺少非机动车道。在中国,电动自行车占用机动车道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互动也成为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一些专家认为,短期内FSD的表现可能难以达到北美市场的水平,特斯拉需对中国特有的道路状况进行更多定制化调整。甚至有观点认为,即便是最为完善的FSD进入中国市场,也难以应对多样化且复杂的道路状况。
在行业专家眼中,FSD的昂贵买断费用确实对其迅速普及构成了障碍。据初步统计,包括长安汽车、比亚迪、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等在内的超过10个汽车品牌已经提出了“智驾平权”的概念,目的是降低高端智能驾驶汽车的购买成本。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只需支付略高于FSD的价格,就能获得一辆搭载高级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其性价比显然更胜一筹。
同时,特斯拉与国内汽车制造商在订购方式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斯拉的FSD目前仅提供一次性购买选项。相较之下,国内汽车制造商推出的智能驾驶方案则更为灵活,允许消费者在购车时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不同配置,或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进行功能升级。这种多样化的实现方式,为消费者在成本控制方面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
在行业专家看来,特斯拉密集推出FSD之举,可谓“势在必行”。2025年被誉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元年”,同时也是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部署L3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之年。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且是特斯拉唯一销量持续增长的区域,特斯拉显然不愿错过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
关于未来中国车企与特斯拉FSD的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他此前曾担忧特斯拉FSD的进入可能会引发巨大冲击,但如今随着DeepSeek的问世,这种担忧已有所缓解。他指出,DeepSeek的推出显著减轻了他对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顾虑。鉴于中国车企普遍采用了DeepSeek技术,他坚信即便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仍能保持领先地位。此外,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环境,特斯拉FSD要想进入中国市场,还需应对多重挑战。
特斯拉FSD技术成功登陆中国市场,尽管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卓越实力,但同样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价格战的激烈对抗和国内智能驾驶市场的严峻挑战。显然,新一轮的“智能驾驶竞争”已经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