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汽-大众敢于推出覆盖全系燃油SUV的“双终身”质保政策(整车终身质保+原装备件终身质保),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其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更是基于34年积淀的品质自信、技术底蕴和服务体系构建的护城河。这一政策背后,是一汽-大众对产品品质的自信和对服务品质的承诺。
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价值链转型是战略核心,企业摒弃传统B端思维,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端思维,精准捕捉中国消费者对 "耐用性、安全性、服务透明化" 的核心诉求,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全生命周期面向用户。当竞品还在对核心部件质保设定期限或仅限新能源车型时,一汽-大众突破性推出覆盖全系燃油 SUV 的终身质保政策。
不仅提供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终身保修,连原装备件也纳入保障范围,且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国联保。这种 "全生命周期守护" 的政策设计,直接击中消费者对 "用车成本不可控" 的痛点:数据显示,国内汽车用户平均换车周期已延长至6.8年,而主流车企的质保周期普遍在3-5年之间。一汽-大众的政策设计精准覆盖了用户全持有周期,将质保服务转化为实际用车成本优势。以中型SUV的10年使用周期计算,“双终身”政策可为用户节省约3-5万元的潜在维修支出。
合资品牌并非打不了价格战,而是大家普遍开始意识到价格战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汽-大众本次质保政策所覆盖的探歌、探岳系列,以及中大型的揽巡、揽境这些车型,其实对于它们的大多数用户,也不是典型的“科技尝鲜者”,而是更在意“这车能不能开十年”的那类人,他们更关注车辆的品质,安全以及后续的服务如何,更为看重长期使用价值。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正是一汽-大众的方向。
在一汽-大众看来,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核心是品质,从“超国标”的严苛制造标准和严酷测试造就的安全品质,到车辆性能带来的操控品质,再到全方位升级的服务品质。品质和安全是一汽-大众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领先的底气。安全是底线,品质才是豪华。
在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其四大核心工艺,打造了卓越的产品品质。
比如说,六序成型技术,是大众冲压工艺中的一大亮点,配备大吨位8100吨压机以每分钟18次的速度,仅需3.3秒便能生产出一个冲压件。配合着微米级模具,以及采用厚度在0.7mm以上的电镀锌钢板,让车身拥有更高的车身强度和刚性,更好的抗腐蚀性,更优的尺寸精度,这也带来更好的装配效果。要知道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一汽-大众使用的电镀锌钢板比竞品厚0.1mm,采用4-5序工艺,模具精度和零件尺寸稳定性以及表面精度都会更好。
焊装工艺:85%自动化率+激光焊技术(强度提升30%),提升了焊接强度,也让焊缝更加美观,还能保持良好的防腐性能。关键部位使用1000MPa热成型钢,提高车身刚性和抗碰撞能力,减轻车身重量,让车身刚性堪比航天级;185台涂胶设备能够完成长达128米的涂胶工作,为整车提供了高强度和高密封防水性。
涂装工艺斥资20亿,104台机器人100%自动化喷涂,五重防护加空腔灌蜡技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防腐性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在总装工艺方面,一汽-大众的底盘自动化率达到了100%,并且使用了行业领先的自动拧紧工具,数据可保存长达15年。车身匹配精度达到了±0.5mm的高标准。车门防雨设计优于竞品,还有45倍暴雨级淋雨测试和9类极限路况检测,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行业标准。这一系列的举措,全方位地体现了一汽-大众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
细节之处也决不能马虎,在零部件的耐久性测试中,一汽-大众展现出对细节的极致苛求。比如车门内开手柄作为紧急逃生的关键部件,其耐久性测试指标超越行业水平 43%,即便在极端工况下频繁使用,也能确保操作的顺畅性与可靠性,为车内人员在紧急时刻的安全撤离提供坚实保障。
再如说咱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车门系统,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安全性。一汽-大众的车门开关测试标准达到10万次,较行业主流竞品的 7 万次高出 42.8%,这意味着即便在10年以上的长期使用中,车门铰链、门锁机构等核心部件仍能保持稳定的开合性能,有效避免因部件老化导致的密封性下降、异响甚至门锁失效等问题。这种对细节的严苛把控,让每一处看似微小的部件都成为守护用户安全的重要防线。
一汽-大众的整车试验体系堪称 "移动的耐久性实验室"。193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8圈,覆盖高原山路、城市拥堵、高速公路及泥泞非铺装路等全场景路况,确保各部件在长期使用中的协同稳定性。而45周不间断的强化测试,等效于30万公里的极限驾驶,通过高频次的急加速、急刹车、连续弯道等极端操作,模拟用户10年高强度使用的严苛场景。这种 “破坏性测试” 能提前暴露传统测试中难以发现的隐患。
仅在常规工况下可靠并非全面的可靠,一汽-大众选择将车辆置于极端环境中验证。这一套极端环境验证体系,从- 40℃的极寒北疆到50℃的酷热沙漠,车辆需在温差达90℃的环境中完成启动、续航、空调效能等全系统测试。在极寒条件下,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电池活性保持、玻璃除霜效率等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出行安全;而在高温环境中,发动机散热系统、轮胎耐高温性、内饰材料抗老化性等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高盐高湿的沿海或化工区域,专门设计的盐雾腐蚀测试舱,以远超日常环境的盐分浓度与湿度,检验车身镀锌钢板、底盘涂层、电子线路防护层的抗腐蚀能力,确保车辆在10年使用周期内不出现结构性锈蚀。
在安全性能的核心考验中,都要依据大众内部远超国际法规要求的碰撞安全标准执行。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侧面碰撞测试等。通过1500MPa热成型钢打造的笼式车身,在多次碰撞试验中展现出卓越的能量吸收能力与座舱完整性,配合激光焊接技术带来的 30% 强度提升,为乘员构建起 "航天级" 的安全壁垒。这种全气候、全场景的极端验证,不仅让车辆具备应对全球复杂环境的能力,更将"安全"二字融入每一处设计与制造细节。
一汽-大众的“魔鬼”测试体系,本质上是对用户承诺的具象化。当车门经历10万次开合仍严丝合缝,当车辆穿越极寒酷热仍稳定可靠,当碰撞发生时座舱空间分毫必争,这些超越行业标准的测试数据,最终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安全感这种将"试验标准高于设计标准"的坚持,使得一汽-大众车型在用户手中前已历经"极限考验",品质可靠性成为终身质保的底层逻辑。
面对行业价格战,一汽-大众选择以服务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力,通过"匠·心服务"战略实现从卖车到经营用户信任的转型。就如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所说卷价格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卷品质、卷服务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如果必须卷,一汽-大众选择卷后者。
890家授权经销商组成的服务矩阵,即使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北纬53度的漠河,用户都能获得与一线城市同标准的服务保障。德国原厂认证的128项专用工具、全球统一的 269道维修流程,搭配从业超10年的 "黄金技师" 团队(占比近 40%),构建起技术护城河变速箱阀体修复精度达0.01mm 级,新能源电池诊断效率较行业均值提升35%。这种 "偏远不偏质" 的服务承诺,让每一次维修都成为品牌信任感的强化时刻。
“心喜之旅2.0”行动计划打破传统服务边界,15项全周期权益覆盖用户从选车到置换的所有场景:终身免费道路救援让出行无后顾之忧,专属保养通道将等待时间压缩至45分钟以内,新能源车型三电系统终身质保解除技术焦虑。更具突破性的是"服务透明化"工程。通过车载系统实时推送维修进程,用户可在线观看零部件更换画面,让服务从"黑箱操作"变为 "可视化体验"。这些具象化的权益设计,使服务不再是抽象的承诺,而是转化为救援时的及时响应、保养时的便捷高效、故障时的安心托付。
与中汽中心合作推进"珠穆朗玛计划",标志着一汽-大众从服务提供者向行业标准共建者的角色跃迁。双方在新能源安全、低碳化等领域共建行业标准,延伸服务价值链。例如共同制定的《电动车电池包涉水后检测规范》,将行业维修标准从 "经验判断" 提升至"数据化检测"。这种产业链协同不仅延伸了服务价值链,更通过技术输出巩固品牌专业形象。当用户得知爱车的保养流程遵循行业最新安全标准,当置换时享受经过权威认证的残值评估,服务已升华为包含技术信任、价值保障的综合体验。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不仅降低用户拥车成本,更通过长期价值绑定增强品牌粘性。
数据显示,其用户3年复购率达4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服务软实力正在成为比价格更具黏性的竞争壁垒。在汽车产业向 "用户运营" 转型的关键期,一汽-大众用服务的"匠心",编织起穿越价格周期的信任纽带。
在行业普遍以降价换销量的背景下,一汽-大众选择"卷品质、卷服务"的差异化路径,背后是长期主义战略的体现。作为中德合作典范,其超2000万用户基盘和燃油车市场冠军地位,赋予其定义行业标准的底气。终身质保政策实质是以品质自信重塑市场规则,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
写在最后
一汽-大众敢于推出“双终身”政策,本质上是以技术沉淀为盾、用户价值为矛的战略突围。在电动化转型的十字路口,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其在燃油车市场的领导地位,更向行业传递清晰信号,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利益的长期守护。当"终身质保"从营销噱头变为可落地的承诺,背后是一个企业对自身体系力的绝对自信,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引领"的缩影。